方法论

《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一):绪论

《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一):绪论

D瓜哥
不写,就无法思考。 — 卢曼 1992,53 最近把 《卡片笔记写作法》 读完了,深受启发,相见恨晚。 先分享一个小趣闻:看完这本书,想实践一下,就去购物网站搜合适的活页卡片。考虑到便利性,就选择了 A6 大小的活页。上网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标准尺寸的 A6 活页。考虑以后直接拿 A4 纸进行裁剪。现在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把 A4 纸裁剪得标准一些。 看完全书,纵观卡曼的发展过程,特别叹服的一点是,他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并且反复尝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效率。反思自己,虽然总是耕读不断,虽然过程中也许捡了不少好砖,但是就像那个捡玉米的猴子,随捡随丢,终究没能垒起我的阅读城堡!可惜可惜!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读这本书,有几点印象特别深刻: 书中将记忆区分为两种机智: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并且“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这点有点意思。 书中一个比喻特别形象:卢曼卡片盒就像是复利投资,而特罗洛普的技术就像是储蓄罐。复利投资可以滚雪球,越滚越大,而且是指数增长。 书中还有一个概念很有意思:“思维网格”,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 卡片笔记学习法自然而然产生的自下而上写作法拥有一个巨大优势:我们所使用的想法都嵌入了丰富的上下文中,并且附带了可以使用的素材,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样做会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我们会对新的想法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可以轻松避免由于预设结论导致的认知偏误。 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卢曼的卡片不是简简单单地摘抄,而是自己组织语言的转述,需要加工再输出。不仅仅是摘录原文,更是思想的录像机与连接器,记录下当下的思想,建立与已有思想的链接。 一个巨大的误解是:如果不制订计划,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乱写一气。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书中的真知灼见数不胜数,可以通过D瓜哥的这几篇读书笔记“管中窥豹”。当然,更推荐大家去阅读原文。D瓜哥是在“微信读书”中阅读的免费版,礼尚往来,推荐一下。 D瓜哥把读书笔记整理一下。按照章节,分三篇来分享: 《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一):绪论 《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二):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三):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中文版序 卡片盒笔记依赖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朱利安发现这些主题在中国哲学中被讨论得更为广泛。 我欣喜地发现,并非我一人有此体验:卡片盒笔记法——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 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随着可使用工具的快速变化,我决定让这本书尽可能地与工具无关。书籍有着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不受时间影响的方面。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我写作时,手边会放着纸质的卡片。我一般会先在卡片上写下一些灵感,然后再用卡片写作软件将它们正式整合成文章。同样,在阅读时,我也会不断地使用纸质卡片盒与卡片写作软件写下读书心得。 日本知名学者梅棹忠夫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中提到的“京大卡”,他认为卡片要大一些,大概是B6开本大小,更容易保存写作灵感。而我带队研发的“写匠”,更多地参考了美国知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使用索引卡,通过任意打乱卡片次序完成自己的写作。 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而且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 传统的卡片写作法,像纳博科夫,是只使用一个盒子,用一个盒子来保存自己写作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 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第一类是主题索引。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卢曼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主题索引卡上会汇集所有相关笔记的编码或链接,每条笔记会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这类索引,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入某一主题的入口。第二类与主题索引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的概览,而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览。第三类是在当前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笔记-笔记”连接。两条笔记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我经常推荐的是德国科学家丹尼尔·卢德克(Daniel Lüdecke)开发的开源软件——卡片盒笔记(Zettelkasten)。 一是将文本的颗粒度拆分得更细。组块(block)是认知科学上的一个常用概念,文本组块正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 以大的单位很难记住,拆分成小的单位就更容易记住。写作时,用大脑直接记住的东西越多,写作就越不容易被打断,节省的脑力就越多。 二是建立了一个“双向引用”关系。什么是“双向引用”? 推荐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我和作者的兴趣一样,也是外脑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rain)。 但工具功能很难改变人的思维习惯,而需要配合课程、书籍或教练服务。 千里之行始于跬步的道理中国人都懂,但没人教过我们在一步一步地、枯燥地踏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时如何保持热情,如何坚持,如何充满信心,如何时刻和自己对话,以及如何走好每一步。书中介绍的工作流和原则,是卢曼等人利用卡片盒实践过的,他们完全无须坚持就充满乐趣地达成了非凡成就。 深知全世界的人仅凭意志力和坚持,绝无可能完成那种极限挑战。只有完全换另一种思维方式,才能心情愉悦地、安全地达成目标。创业如此,做产品如此,写论文亦如此。 把诸如拖延、坚持、压力、焦虑、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热词从脑海里划掉。 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书中主要介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自创的一套笔记方法,利用这套方法,他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 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如何阅读 Spring 源码?

如何阅读 Spring 源码?

D瓜哥
昨晚原计划给几个朋友简单介绍一下阅读 Spring 源码的方法。结果,大家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参加。后来,就取消分享了。干脆写一篇文章出来,感兴趣欢迎自取。 代码准备 Spring Framework 是开源的,代码托管在 GitHub 上: Spring Framework。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它的源代码。所以,如果想阅读 Spring 的源代码,当然是直接把代码克隆到本地,然后直接在 IDE(推荐 IDEA)中进行调试了。另外,还需要存放自己写一些测试和文档。所以,最好把代码 fork 到自己的账户下,从 master 上切出一个新分支并 push 到自己的 Repo 中,这样自己就可以随意更新了。具体步骤如下: 克隆代码 # 直接克隆原始仓库为 origin git clone git@github.com:spring-projects/spring-framework.git fork 代码,D瓜哥直接 fork 到自己账户下了: diguage/spring-framework。 添加原创仓库地址: # 添加自己仓库为 diguage # 这样就能在所有项目中保持命名的一致性,方便标识 git remote add diguage git@github.com:diguage/spring-framework.git 创建新分支 # 创建新分支 git switch -c analysis # 将新分支 push 到自己的 Repo 中 git push diguage analysis 这样,在这个新分支上,就可以随意折腾了。 下载依赖 # Mac or Linux .
《如何阅读一本书?》之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之读书笔记

D瓜哥
D瓜哥在 “告别 2019,迎接 2020” 中已经提过,今年的一个重要改进就是把书读透,学以致用,不求速度但求质量。并且,还提到要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以求提高读书技能,把书读透。 最近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大概读了五分之一。最近有个想法,何不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呢?熟悉编程(尤其是 Ruby)的朋友估计该会心一笑,有点元编程的感觉。 D瓜哥这里先大概介绍一下书中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读书方法来剖析这本书。 作者在全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写道:这本书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阅读艺术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 —— 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 —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四个基本问题 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做笔记的方法 画底线 —— 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 要慎用。 在空白处编号 —— 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 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 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 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 ( 或答案 ),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 . 三种笔记 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 —— 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 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 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 —— 辩证笔记 ( Dialectical Note-making)。 你在做这件事时,每一个分开来的步骤都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做。在你分别练习过这些分开来的步骤后,你不但能放下你的注意力,很有效地将每个步骤做好,还能将所有的动作结合起来,表现出一个整体的顺畅行动。 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等所有分开的动作不再分离,渐渐融为一体时,学习者便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目标上,而他也具备了要达成目标的能力了。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这个层次的任务就是识文认字。 第二层次的阅读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 (Skimming Systematically) 的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