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三):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卡片笔记写作法》之读书笔记(三):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不写,就无法思考。

— 卢曼 1992,53

最近把 《卡片笔记写作法》 读完了,深受启发,相见恨晚。

先分享一个小趣闻:看完这本书,想实践一下,就去购物网站搜合适的活页卡片。考虑到便利性,就选择了 A6 大小的活页。上网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标准尺寸的 A6 活页。考虑以后直接拿 A4 纸进行裁剪。现在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把 A4 纸裁剪得标准一些。

看完全书,纵观卡曼的发展过程,特别叹服的一点是,他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并且反复尝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效率。反思自己,虽然总是耕读不断,虽然过程中也许捡了不少好砖,但是就像那个捡玉米的猴子,随捡随丢,终究没能垒起我的阅读城堡!可惜可惜!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读这本书,有几点印象特别深刻:

  1. 书中将记忆区分为两种机智: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并且“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这点有点意思。

  2. 书中一个比喻特别形象:卢曼卡片盒就像是复利投资,而特罗洛普的技术就像是储蓄罐。复利投资可以滚雪球,越滚越大,而且是指数增长。

  3. 书中还有一个概念很有意思:“思维网格”,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

  4. 卡片笔记学习法自然而然产生的自下而上写作法拥有一个巨大优势:我们所使用的想法都嵌入了丰富的上下文中,并且附带了可以使用的素材,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样做会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我们会对新的想法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可以轻松避免由于预设结论导致的认知偏误。

  5. 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卢曼的卡片不是简简单单地摘抄,而是自己组织语言的转述,需要加工再输出。不仅仅是摘录原文,更是思想的录像机与连接器,记录下当下的思想,建立与已有思想的链接。

  6. 一个巨大的误解是:如果不制订计划,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乱写一气。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7.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书中的真知灼见数不胜数,可以通过D瓜哥的这几篇读书笔记“管中窥豹”。当然,更推荐大家去阅读原文。D瓜哥是在“微信读书”中阅读的免费版,礼尚往来,推荐一下。

D瓜哥把读书笔记整理一下。按照章节,分三篇来分享: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全神贯注于每一项任务

根据一项引用量很大的研究,频繁出现的电子邮件和短信所造成的不断干扰,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40%,并使我们的智商至少降低10%。

我们正被越来越多的干扰因素包围着,并且提升注意力的机会也更少了。

考虑把微信和工作通讯录的提醒给关闭掉。

不要一心多用

虽然那些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感觉自己更有效率,但实际上他们的效率却低了很多(Wang and Tchernev,2012;Rosen,2008;Ophir,Nass and Wagner,2009),而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表现都明显落后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写论文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区分术语、寻找合适的词语、结构化、组织、编辑、修正和重写等。

自从20世纪70年代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描述了“心流”状态——一种毫不费力就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Csikszentmihalyi, 1975)[2

集中注意力不同于“持续注意”,后者指的是我们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对一项任务的关注,这也是学习、理解或完成某件事情所必需的。

好消息是,如果我们能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尽可能将不同类型的任务分开,使它们不会相互干扰,并排除可能的其他干扰,我们就能训练自己在更长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校对则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时用什么词表达更准确,因而校对需要的是更专注的注意力,而写作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词语则需要更多的漂浮注意力。

如果我们不用同时考虑文章的结构,就更容易集中精力琢磨正确的词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应该把稿件的大纲打印出来,一直放在眼前的原因。我们必须搞清楚眼下哪些内容不必写,因为知道这些内容要写在其他章节里。

专业地阅读,不是指掌握一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一切情况,而是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地调整阅读的速度和方法。

“具体来说,杰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在‘对特定概念的超常专注程度’和‘对想法的有趣探索’之间交替进行。这表明,要想成功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根据任务和需求灵活地选择应对策略。”(Vartanian,2009)

真正的答案是有创造力的人需要以上两种能力,创造力的关键是能够在开放、活泼的思维和传统的分析框架之间灵活地切换。”(Dean,2013)

做专家,不做计划制订者

我们停止制订计划之时,就是开始学习之时。根据具体情况在最重要和最有前景的任务之间灵活地选择和切换,变得擅于产生洞见和写出好文章——这需要通过练习来实现。

学术写作是一个高度依赖认知和思考的过程,但人们误以为仅仅依靠有意识的决策就可以完成,这就是制订计划广受推崇的原因。如果真的想在学术写作方面取得进步,可以通过经验和刻意练习来掌握这门艺术。

不要害怕犯错,要在错误中成长! >要想成为专家,我们需要自由地、独立地做出决定,还要经历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的必要错误。

要想成为专家,我们需要自由地、独立地做出决定,还要经历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的必要错误。

根据德雷福斯的模型理论[4],正确运用学习到的规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称职的“胜任者”(位于5层级模型中的第3层级),但它不会使你成为“精通者”(第4层级),当然也不会使你变成“专家”(第5层级)。

根据德雷福斯的模型理论[4],正确运用学习到的规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称职的“胜任者”(位于5层级模型中的第3层级),但它不会使你成为“精通者”(第4层级),当然也不会使你变成“专家”(第5层级)。

经常只是一味地循规蹈矩,只会在“别人的规则”里打转!

这里所说的直觉不是指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通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循环,深入学习、反复实践的沉淀。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心理学家过去在谈到短期记忆容量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最多可以同时在脑海中保存7±2件事(Miller,1956)。

我们所理解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或是通过规则、理论、描述,或是通过纯逻辑、心理模型或解释。而卢曼卡片盒的目的就是专门建立这类有意义的联系。

“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拥有“平静如水的大脑”的秘诀是把所有的琐事从我们的短期记忆中清除出去,既然不可能立刻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把所有关于烦人的待办事项想法都保存进去,并相信它们不会丢失。

第一步是将“写作”这个不确定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小块任务。第二步是确保我们始终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包括可能与进一步的探究之间存在联系的内容。

减少做决定

我们的大脑除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和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力。

处理这种限制时,最聪明的方法是“欺骗”。与其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如想办法让我们感觉自己喜欢去做那些能够推动项目前进的事情。在不需要运用太多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这需要一种技巧,或者说是一种诡计。

一个可靠的、标准化的工作环境对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的消耗都比较小。众所周知,决策是最令人疲惫和厌倦的工作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只穿深蓝色或深灰色两种颜色的西装,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早上少做一个决定,把更多的决策力资源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如果总是用同样的笔记本做闪念笔记;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从文本中提取主要观点,并且总是将它们变成同样格式的永久笔记,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期间的决策数量。让我们有更多的心力去做更有用的任务,比如试着去处理待解决的问题。

休息不仅有助于恢复精力,也对学习至关重要,休息可以让大脑处理信息并将其移入长期记忆,从而可以接受新信息(Doyle and Zakrajsek,2013)。

阅读和理解

我建议你在阅读时手里拿支笔,在小本子上记下你觉得常见的或可能有用的简短提示,因为这将是把这种痕迹印在你的记忆中的最好方法。

— 本杰明·富兰克林

阅读时要手中有笔

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

如果你理解了你所读到的东西,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思维系统,再做成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你就已经把别人的发现和思想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新想法了。

卡片盒里存放的已经是有意义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并且很多部分已经很好地排了序,因此只需要将这些笔记按顺序组织起来。

要想将这些观点融入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话对其进行转述。所谓转述,并不是要随意改变原来的意思,使之适合我们,而是用不同的文字尽可能真实地表述原意。

转述,也可以验证自己是否理解这句话。另外,调动自己的大脑,对信息打乱重组,整合再输出。

卢曼对这一步骤的描述如下:“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我在上面记下看过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Luhmann et al.,1987)

笔记的多与少和理解的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笔记能够为下一步写永久笔记提供尽可能大的帮助。最有帮助的是反思所读文本的框架、理论背景、方法论或视角,这意味着要像反思文本的字面内容一样反思文本的深层含义。

做笔记,不是简单摘录,重点是笔记激发的思考和灵感,重点是笔记引发的反思和升华。好的书籍是一场饕餮盛宴,那么笔记就是其中的精华营养,但重点还是吸收营养后的自我成长!

有时候,写长篇摘抄的意图是好的,但这是不可持续的;有时候,只给句子画线,在空白处写评论,这几乎等于没有做笔记;而更多的时候,读书的同时并没有做笔记,对于写作而言,这几乎相当于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文献笔记是为了最终写成卡片盒中的永久笔记,因此它只是一个过程,不必在这上面分散太多的注意力,而永久笔记才是真正增加卡片盒价值的地方。

因为手写的速度比较慢,学生不能记下所有的讲座内容,所以相比于细节他们更关注重点,而想要记下重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因此,选择手写笔记的学生们必须思考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否则就无法掌握论点的深层原理、观点和逻辑,这也有助于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但无论你是否手写,都要记住,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也就是将想法转移到卡片盒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笔记重点是想法、灵感。

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设定一个假设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搜索模式,扫描周围的支持数据,这既不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是好的研究方法。更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确认偏差(或自我偏差[13])在潜移默化地干预我们的生活。

以前总是谈星座是说认知偏误。以为只是思维上的误导,没想到大脑也是这样的工作模式!

正如心理学家雷蒙德·尼克森(Raymond Nickerson)所说的那样:“如果有人试图找出人类推理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确认偏差必将是候选答案之一”。(Nickerson,1998)

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无法摆脱确认偏差。

典型的例子就是查尔斯·达尔文。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敞开心扉寻求洞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我们发现论点和想法的工作方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先集中精力于让卡片盒实现群聚效应的积累,而不要立刻决定具体要写什么,也不要一直想着自己的预设立场。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确认是否已将任务分解,并专注于理解我们所阅读的文本;

  • 确保我们已经准确地为所阅读的内容做好笔记;

  • 找到笔记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联系。

当我们开始使用卡片盒时,对习惯最重要的一项转变就是将注意力从个别项目的预设立场转移到卡片盒内的开放性联系上来。

我们要有所选择,但不是以支持或反对为标准,而是以相关或不相关为标准。

如果你发现某条信息能改变你对某个问题的整个看法,你会非常兴奋。

改变才意味着成长!

我们要在阅读、收集相关数据、连接思想,并思考如何将它们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并为论证制定一个线性结构。

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可以帮助我们驾驭文本和论文的模式不仅包括理论、概念或相应的术语,还包括我们发现的论点中的典型错误,我们采用的一般分类,能表明某一学派的写作风格,或我们从不同的见解中学习或形成的心智模式,这些模式就像一套可用于思考的巨大并不断增加的工具箱。

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

有效的办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谨记以下问题: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比如有人提到了‘人权’,他要对比的是什么?是‘没有人权’?还是‘义务’?是一种文化的对比?还是与历史上的那些没有人权概念却依然能和平相处的人们对比?

辨别模式、质疑所用框架,并发现不同作品间差异的能力,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审视文本或谈话背后观点的先决条件。能够对问题、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

— John Searle

“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

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Bornstein,1989)。

把阅读速度降低下来,把阅读质量提高上来!用心读,减少重复次数。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

泰利·道尔(ferry Doyle,2008)写道:“只有去做才能学。”

学习需要努力,因为我们必须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我们需要主动提取旧知识,以说服我们的大脑将其与新的想法联系起来,成为线索。

用变式、间隔、引入情境干扰,以及用测试而不是演示等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先阻碍学习,但随后往往会促进学习,这是通过训练后再测试对知识的记忆和活用能力体现出来的。

这个学习方法有意思!

当我们在知道如何回答一个问题之前就尝试回答,即使我们的尝试失败了,以后也会更好地记住答案(Arnold and McDermott,2013)。

重复阅读对学习没有帮助一样,它同样对理解知识点也没有帮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咋理解?

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你真正学到知识。

简而言之,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理解还是对学习都是如此。

详细阐释意味着要真正思考所读内容的意义,思考它如何为不同的问题和主题提供信息,以及如何将其与其他知识相结合。

详细阐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说!只有理解了,才能说出来。

大脑和卡片盒有明确的分工:卡片盒负责处理细节和参考资料,存储的是一种长期的记忆资源,它能保持信息的客观性不被改变。这使得大脑可以专注于要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科大图景,并更具有创造力。大脑和卡片盒可以分别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卡片盒是维基百科,是资料库,是图书馆!而大脑是思维,是灵感,是思考。

记卡片盒笔记

超越文本既定框架的思考能力

有经验的学术读者通常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试图结合其他可能有用的方法;而没有经验的读者则倾向于采用文本中已有问题和论证的框架,并将其作为既定的内容。优秀的读者能做的是发现某种方法的局限性,看到文本中没有提到的东西。

批判性地看问题,比较性地吸收再加工。

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

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是19世纪最受欢迎和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他严格执行每天写一定的字数: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开始,在面前放一杯咖啡和一个时钟,每15分钟至少写250字。他在自传中写道:“这让我每天能写出十多页的普通小说,如果坚持写十个月,一年就能写出三部三卷的小说。”(Trollope,2008)要知道,这还只是他在早餐之前做的事。

尽管学术写作和非小说类写作比小说类写作涉及更多其他类型的工作,但如果把卢曼的文章和书籍都计算在内,他在生产力方面还是成功地超过了特罗洛普。

卢曼卡片盒就像是复利投资,而特罗洛普的技术就像是储蓄罐。

这个比喻好棒!

卢曼的卡片盒里大约有9万条笔记,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这仅仅意味着,从他开始使用卡片盒进行工作的那天起,直到他去世,每天也只要写6条笔记。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在大脑之外思考

这里的写,不是复制,而是转化,是从一个语境到另一个语境、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没有任何作品是通过复制脑海中的想法而产生的。

大脑随处都能发现模式和意义,即使是在最具有随机性的事情中也是如此(Byrne,2008)。

卢曼很明确地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

当我要写下卡片盒第一张永久笔记时,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这对我的研究和我在卡片盒里思考的问题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我写下的这些内容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兴趣?

“任何对社会不平等的全面分析都必须包括稀缺性带来的认知效应。参见《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条笔记随即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问题,我可以在下面的笔记中接着讨论“为什么?”

一条笔记说明了这本书与我自己思考的相关性,另一条笔记更详细地解释了我的想法。

通过明确地写下一个事物是如何联系或引发另一个事物的,我们就能够区分和阐明不同的想法。

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选择是构建我们思维之船的龙骨,从容量有限的记忆来讲,选择的作用更为明显。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与什么都没记住是一样的,并且我们再次回想某个东西时所花的时间和第一次学习它时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这样我们的思想就永远不能进步。

— William James,1890

文献笔记是要存档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处理,这些想法就会永远躺在文献管理系统中。只有将文献笔记转化到外部记忆中,也就是卡片盒中,再持续与卡片盒进行对话,这些文献笔记才有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步想法的一部分。

将想法转移到外部记忆中,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忘记它们。尽管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遗忘有利于长期学习。

总是靠脑子记忆,很多时候纠结在记不住又想记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中。

对于学术思考和写作来说,一个人可以记住一切,反而是沉重的负担。

物极必反!提炼,去伪存真!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在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竖起了一道思维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MacLeod,2007)。这样做的好处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彻底的过滤器,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被记忆所淹没,也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事情上了。

学习不是像保存在硬盘上那样保存信息,而是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桥梁,在合适的时刻绕过抑制机制。提取强度就是使用特定的“线索”触发特定的记忆,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思考回想起最有用的信息。

学习就像织网,不严谨地说,连接越多,收货越大!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像我们将卡片盒中的笔记相互联系起来的做法一样。刻意地建立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内在的偏好,就是喜欢学习有意义的信息,而对无意义的字母组合不屑一顾,这是非常科学的。

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去学,而在于理解,因为我们一定能学会我们所理解的东西。

第一步是对当前内容进行足够的思考,然后我们才能写下它,第二步则是思考它对其他语境的意义。

“最近几项研究都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用某种方法掌握一条信息后,他能以更独特的方式把记忆中的这条信息阐述出来,那么这种方式就能增强他对该信息的记忆。”(Stein et al.,1984)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新信息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

卡片盒迫使我们提出许多阐述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什么?它与某事有什么联系?它与某事有什么区别?它与什么相似?卡片盒没有按主题分类,这是积极建立笔记之间联系的前提条件。只要联系是有意义的,不同的笔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1.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可以添加到你在该笔记中直接提及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所提及的笔记,也可以将其添加到最后一条笔记后面。之后,为添加完的笔记编上连续的号码。如果有必要再另立分支,借助一个软件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其他笔记“后面”续写其他笔记,因为每条笔记也都可以跟随在其他不同的笔记之后并因此成为不同笔记序列的一部分。

  2. 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

  3. 确保可以从索引中找到新添加的笔记,必要时在索引中添加一个条目,或者从与索引相连的笔记中引用索引。

  4. 构建心理模型的网格结构。

发展想法

“每条笔记都是引用和反向引用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元素,笔记的质量就取决于这个网格。”(Luhmann,1992)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

作为我们记忆的延伸,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笔记的集合会从复杂逐渐变得有秩序,我们一直从来源不同的线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将其混合起来,直到出现新的模式。最后,我们把这些模式组合成新的线性文本。

构建主题

选择关键词要慎重,不能过多,因为卡片盒不应被用作存取笔记的档案馆,而是要用作辅助思考的工具箱,所以笔记之间的引用关系要比目录与内容之间的索引关系重要得多。

如何从摘要转换成思维的工具?这步如何做?

笔记是通过卡片盒中的参考网络进行组织的,大部分笔记都可以通过其他笔记被找到,因此索引的作用就只是提供笔记的入口。对于同一关键词下的笔记集群的切入点,精挑细选几条重点笔记就足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地从索引笔记进入具体想要找的笔记,进而可以把写作的论点从先入为主的想法快速转移到卡片盒里相互关联的事实上,并与卡片盒进行基于事实的对话。

档案管理员会问:“哪个关键词最合适?”而写作者会问:“如果以后我已经忘记它了,我会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这条笔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如何从档案管理员切换到写作者?

作为写作者,我们处理关键词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会看一眼卡片盒中已有的思路,并思考我们脑海中已有的问题,最后思考这条新笔记可能会对哪些已有的思路或问题提供帮助。

选择关键词时,一定要着眼于自己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课题,千万不要孤立地看笔记。正因为需要思考,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自动化,或委托给机器或程序。

选择关键词不仅仅是一个例行程序,它是思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会让我们对某个笔记的阐释更深入,让我们对某条笔记与其他笔记之间关系的阐释更深刻。

建立智能链接

  1. 第一类链接是那些给你提供一个主题概述的笔记上的链接。

    最好是简短地说明在这些笔记上可以找到什么(一两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就够了)。

  2. 第二种链接和第一种链接类似,但重要性略有降低,它用于记录卡片盒中相邻笔记所构成集群的概述。

  3. 还有一种链接,用来指向当前笔记在逻辑上的前一条和后一条,尽管他们在物理上并没挨着,而这也只是纸质笔记才需要的。

  4. 最常见的引用形式是普通的笔记到笔记的链接。

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建立这些链接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也不只是对卡片盒的维护。在完成文稿的思考过程中,寻找有意义的联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比较、纠正和区分笔记

如果我们忘记了一个想法,然后又想起了它,大脑仍然会像第一次遇见这个想法一样兴奋。因此,使用卡片盒会让我们的幻想破灭,但同时增加了我们在思考未知领域时向前迈进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感觉我们在向前迈进。

当两位作者以略微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个概念时,这一点尤其有帮助。

添加一条新笔记后,常常会导致旧想法的修正、补充或改进。

特征存在效应(the feature positive effect)。这种现象是指,我们倾向于高估(在心理上)容易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并使我们的思维向最近获得的事实倾斜,而不一定是最相关的事实。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每张闪卡都是孤立的,而没有跟理论框架的网络、我们的经验或思维模型的网格联系起来。

一个科学术语或概念只有在理论的背景下才会变得有意义,否则它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词语。

查理·芒格写道:“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实,并试图硬凑起来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那么你就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你的脑子里必须有一些思维模型,你必须把你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运用到这些模型里。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应付考试,那么,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都会失败。你必须把经验融入许多模型组成的框架中。”(M unger,1994)

真正的智者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一个能够通过扩展资源来理解事物意义的人,这与我们需要从经验中学习的普遍但不明智的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在与卡片盒共同发展:当我们在卡片盒中有意识地发展这些联系时,我们在大脑中也建立了同样的联系,并且由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附的网络,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些事实。如果我们的学习不是作为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收纳信息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模型框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赫尔穆特·D.萨克斯这样说:“我们通过对信息的学习,保存,并在保存的基础上构建,是在创造一个丰富的相关信息网络。我们知道的信息越多,就有更多的信息钩子来连接新的信息,就越容易形成长期记忆,学习也会变得越有趣。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之后,我们长期记忆的容量和速度都似乎在实实在在地增长。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保存我们所学的知识,例如,没有使用有效的策略,那么学习那些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上的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漏洞。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用新信息填补这些漏洞,学习就变成了一场艰苦的战斗,让我们疲惫不堪,甚至让我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似乎我们的大脑和记忆力已经达到了容量极限,学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你当然更愿意进入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所以要想记住你所学的知识,你需要建立有效的长期记忆结构。”(Sachs,2013)

他的学习建议读起来就像卡片盒的说明书:

  1. 关注你想记住的东西。

  2. 对要保存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编码(其中包括考虑合适的提示)。

  3. 练习回忆。

将卡片盒作为创意机器

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当你向有创造力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真的在创造性地做事,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已。

— 史蒂夫·乔布斯

而我们对这些故事的迷恋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所有好的想法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即使是突如其来的突破,通常也在之前有一个漫长而紧张的准备过程。

厚积薄发!!

所有好的想法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即使是突如其来的突破,通常也在之前有一个漫长而紧张的准备过程。

科学史学家路德维克·弗莱克(Ludwik Fleck)写道:拥有解决某个问题的经验,对工作使用的工具和设备非常熟悉,最好是达到熟练的程度,是发现事物内在可能性的先决条件。

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并不是突然间实现的结果,而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即使是开创性的模式转变,也多半是许多正确方向上的小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大创意的结果。这就是寻找细微差异同样很关键的原因。

在卡片盒内思考

比较、区分和连接笔记是写好学术文章的基础,但琢磨和推敲想法才是产生洞见和卓越文章的关键。

要想与思想共舞,我们首先要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的手段,把想法从原来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

抽象也是分析和比较概念、进行类比和组合想法的关键,尤其是涉及跨学科的工作时(Goldstone and Wilensky,2008)。

创造力不能像规则一样传授给别人,也不能像计划一样实现,但是我们可以确保我们的工作环境允许我们创造性地思考,这也有助于我们记住这些创造性的想法,尽管它们可能与直觉相悖。

独立思考的真正敌人不是外在的权威,而是我们自己的惰性。要想产生真正的新想法,更多的是需要突破旧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

反求诸己!

把卡片盒变成打破自己思维习惯的工具。

当遇到新信息时,大脑要么忽略它们,要么就沿用原来的方式进行思考,而通常情况下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确保你真正看到你认为你看到的东西,并尽可能清楚、真实地去描述它。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反复检查。

不过我们可以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时刻询问自己有什么东西不存在于我们所看到的整体图景中,但可能与之相关。

英国空军犯了思维上的常见错误——“幸存者偏差”(Taleb,2005):他们只考虑了那些回来的飞机上的弹孔,但这些都是不太关键的,否则他们就回不来了;而忽略了没飞回来的飞机,它们正是因为被击中了需要额外保护的关键部位(比如油箱)才没能返航。

关键部位打中导致飞机可能能被击落了,还飞回来毛线?!

如果我们试图提出有效的新想法,就必须要知道那些已经被证明不起作用的东西。

有时候,从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的问题中重新发现问题比只考虑眼前的问题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先关注问题本身:用这种特定的方式问问题,你能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还缺少哪些答案呢?

认真对待简单的想法。

简单的想法可以形成一致且复杂的理论,但复杂的想法却做不到这一点。

有些反常规。为什么?

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写下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想一想是否缺了什么;也可以做一种练习,在把笔记整理到纸盒里,并将它们与其他笔记联系起来时,提出一些好的问题。

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

卢曼的经验是使用A6纸张大小的卡片,而我们在使用应用软件时,比较好的做法是让每条笔记的信息量不超过电脑或手机的一屏,而不需要滚动滑页。

用卡片记录想法和思想时,将文献以“在哪一页,内容是什么”的形式浓缩到一条笔记上,然后和文献的书目信息一起存放到卡片盒里,再与以相同方式写下并存放在相同地方的其他笔记建立联系。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他的《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一书中,采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减少选择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自由,甚至让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下、享受当下(Schwartz,2007)。

当我们不把资源浪费在选择上,我们就能释放更多的潜能。

大量研究认为,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在受限的条件下更为活跃(Stokes,2001;Rheinberger,1997)。

清晰的结构可以让我们探索事物的内在可能性。

对创造力和科学进步最大的威胁并不是结构和限制,而是缺乏结构和限制。没有结构,我们就无法对想法进行区分、比较或实验;没有限制,我们永远不会被迫做出决定,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

秩序与自由

分享你的洞见

写作本身可以让人发现事情的漏洞,直到把东西写下来,我才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扩展了视野以后,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缩小视野。此时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去理解其他作者文章中的内容,也不是在卡片盒中寻找更多联系,而是要发展出自己的论点,然后用线性的文章表达出来。

从头脑风暴到卡片盒风暴

记住这个教训:‘一个想法或事实并不仅仅因为你很容易得到它而更有价值’。

— 查理·芒格

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代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样,在进行头脑风暴时,能提出(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回忆出)大量的想法,也不表示这些想法的质量就高。

在选择话题时,我们想找的是那些重要的、有趣的、能利用现有素材的话题,但实际上大脑却会优先考虑当前容易获得的想法。这是因为大脑提取信息的方式并不符合脑力活动的最佳要求,大脑更偏爱最近遇到的、有情感附加的、生动具体的,或者是押韵的想法(Schacter,2001;Schacter,Chiao and Mitchell,2003),而那些抽象的、模糊的、没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或者是听起来不顺耳的想法都会被我们置之脑后。

每当我们读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判断哪些值得写,然后记下来;如果这与我们的长期思考有关,对发展已有的想法有帮助,我们就会记录到永久笔记里。

此时问题的关键不再是找到一个主题来写,而是通过写作来发展我们找到的主题。

关注想法!收集灵感!整理资料,发展灵感!

这就是进化论的原理: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好的问题都有这样的特征:既相关又有趣,既不太容易回答,又有可能用现有的材料解决,或至少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因此,说到寻找好问题,只是想一想是不够的。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如果说通过计划进行写作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那么通过卡片盒来提出问题、发展主题、进行写作的过程就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功夫下在平时,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我们对已有的想法越熟悉,就会对新想法越开放,这似乎有违常理,但科学史学家们证实了这一点(Rheinberger,1997)。

他认为应该把旧的思维方式看作常规思维,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常规思维,就不能奢望去打破它了(Dean,2013)。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即使是高智商的学生,如果学习失败了,最常见的原因通常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的意义所在(Balduf,2009),并且没有将其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Glynn et al.,2009),或者缺乏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条件(Reeve and Jan,2006;Reeve,2009)。

因此,在工作的每一步,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或在阅读时常常问自己:“与这件事相关的事情中,哪些值得我们记录下来?”那么,除了根据兴趣挑选信息,我们还可以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释,发掘出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方面,从而延伸自己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做研究时保持兴趣一成不变,那就太可悲了。

我们越能控制自己的工作,引导我们的工作向着我们认为有趣的、相关的方向发展,就越不需要调用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完成这件事情。只有这样,工作本身才能成为动力的源泉,这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感觉有点心流的感觉!

当人们能够自主选择做什么时,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后续任务。

组织工作任务,引导项目向最有前景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让我们专注的时间更长,事实上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乐趣(Gilbert,2006)。

完稿和修订

第一个关键点: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

这是为何?

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需要对计划持普遍的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计划仅仅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实际工作和实现目标所需的步骤。

另一个教训是,不是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获得成长,而是说只有获得即时反馈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并且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经验。把“写论文”这个大的挑战分解成小而便于管理的任务,有助于设定实际可行且可以定期检查的目标。

根据著名的帕金森定律,工作时预留再多的时间都不会有剩余,就像空气会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样(Parkinson,1957)。

反复修改

如果说有一条建议值得一提,那就是牢记草稿只是草稿。

在修改草稿的过程中,最难的任务是删除那些对论点没用的东西,就像“杀死你的挚爱”一样痛苦[27]。如果不想那么痛苦,可以把那些不适用的内容转移到另一个文档中,并告诉自己以后再用它们。例如,我在写文档时,总会另建一个名叫“XX剩余部分.doc”的文档,当我需要删掉一些用不着的内容时,就会把这些内容复制到这个文档中,告诉自己之后会再审读它们,并且把它们用到其他合适的地方。当然,我从来没有再看过这些文档,但这样做确实让我修改草稿时更容易了。其他略懂心理学的人也是这样做的(Thaler,2015)。

收集资料,经常的结果是再也不会去看!

养成习惯

所有的行为指南和知名人士的演讲都在重复一个极其错误的道理,即我们应该养成思考所做事情的习惯。但事实恰恰相反,文明的进步,在于不断增加那些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做事情的数目。

预测一个人的长期行为非常简单。我们大概率会在一个月、一年或者两年内持续做那些我们过去做过的事情,比如像从前一样吃很多巧克力,像从前一样去健身房,以及像从前一样经常跟伴侣争吵。换句话说,好的意图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每当我们阅读时,就拿起纸和笔,把最重要、最有趣的内容记下来。有了这个习惯以后,我们就能在卡片盒里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永久笔记,并与卡片盒里的其他笔记联系起来。

当别人看书就只是在一些句子下画线,或者做一些不系统的笔记,最后这些笔记没有派上用场,在掌握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以后,就会替这些人难过。

处理好小事情的重要性怎么夸大也不为过。我们不仅容易被世俗的思想分散注意力,而且当我们不将其外化时,我们也会经常忘记一些小而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清单对于任何重要事情都如此重要(Gawande,2010)。

后记

卡片盒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效率,也有助于严谨求学类内容的长期学习。

主要原因在于,书中介绍的以自己的理解和兴趣为导向的、长期的、跨主题的笔记结构,与大学里模块化、分门别类、自上而下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

到最后,学生们的压力都很大,而压力越大、就越会倾向于坚持自己原有的处理方式,即使正是因为原有的处理方式从一开始就在产生问题、导致压力,学生们也很难改变原有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隧道效应(M ullainathan and Shafir,2013)。

阅读、思考、写作,这些是你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事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套思想体系,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选择使用何种工具,不取决于工具本身功能的丰富程度,而取决于适用的情境和需求。

当意识到许多领域自己不需要关心的时候,那个值得关心的问题自然就会从众多知识积累中浮现出来。

●输入:将写卡片当作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想法和感兴趣的知识捕捉下来,但避免不经思考地摘录。●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实践: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循环。

消费信息的时候,不断地记录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大脑“写入”的过程。

没必要刻意分类,让结构自然生长。

所以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不一样,最终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自下而上的。传统的分类方式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

我们所定义的“输出”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呈现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做思维的“刻意练习”,而在“刻意练习”中,完成比完美重要;同时,在不断地练习中获得高质量的反馈也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问题,胜过许多好的答案。

像原子样的笔记,一次一件事。这样既能快速掌握事情的全部,也方便在不同的话题间建立联系。记录太宽泛很难聚焦,太零碎又会让连接模糊。

除了积累和讨论,最重要是实践知识。此处的实践并不是整理成文对外输出,而是真正地将理念变成决策,观察决策和结果之间影响。

许多小知识点附挂在了一个结构上。当需要用这个领域知识的时候,只要大概回忆起对应的结构,许多对应的知识点就能顺势提取。

《程序员的修炼之道》的作者安德鲁·亨特(Andrew Hunt)有一个观念值得思考:你应该像管理金融投资组合一样来管理知识。

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