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分析

日志最佳实践探究

日志最佳实践探究

加入公司以来,参与了很多个项目的开发维护;也排查处理过很多线上问题;为了写 Mock 测试,也专门去日志系统上扒拉过不少日志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对日志的认识有了不少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发现不少问题。这里先从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日志存在的问题 从个人的眼光上来看,当前的系统存在如下问题: 必要日志没有打印出来,导致在追踪问题或测试代码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查看一个接口的返回值用于 Mock 测试;再比如 RPC 调用报错,返回值以及错误信息没有打印到日志中,不知道具体错误原因是什么。 日志抽取中日志路径配置错误,导致日志重复收集,带来不必要的处理和存储成本。 日志代码不规范,导致不必要的性能消耗;或者大促时,日志降级不生效。 日志框架繁多,造成造成冲突,遗漏部分日志。 日志配置不规范,不利于日志的采集和清洗。 日志和调用链路物理隔离,查看一个请求的整个调用链路上的日志非常不方便,不利于问题的快速排查和定位。 大家的系统中,存在什么样的日志问题?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有些地方值得发力一下。然后,做了一些探索,总结一下,以备后续使用。 日志最佳实践探索 对于日志的使用,相信所有的开发人员都比较清楚,网上也有大量资料,相关日志框架的官方文档,也写的非常详尽,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从一个角度对日志规范进行探究:在排查问题时,能否通过日志来尽快地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定位问题原因?另外,由于 Java 的日志框架特别多,有一些比较容易迷惑的问题,尝试做出一点总结。 系统运行后,不严格地说,再去观察系统运行状态,就类似于在黑夜中行走。此时,向你扔过来一块板砖🧱,那么,事后如何追责呢? 请问:你能否成功躲开这块叫做 Bug 的板砖🧱? 日志用来记录用户操作、系统运行状态等,是一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日志通常不属于系统的核心功能,但是在日志对于排查问题,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理应得到所有开发人员的重视(不重视,怎么甩锅?!)! If dog is a man’s best friend, logs are software engineer’s best friend. — Geshan Manandhar Logging best practices 好的日志可以帮助系统的开发和运维人员: 了解线上系统的运行状态 快速准确定位线上问题 发现系统瓶颈 预警系统潜在风险 挖掘产品最大价值 可以将一个流程完整串起来(比如orderId) …… 不好的日志导致: 对系统的运行状态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系统出现问题无法定位,或者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无法发现系统瓶颈,不知优化从何做起 无法基于日志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错误和潜在风险进行监控和报警 对挖掘用户行为和提升产品价值毫无帮助 …… 日志从功能来说,可分为诊断日志、统计日志、审计日志。统计日志一般由运维组负责;而审计日志,一般是需要通过代码来实现。这里重点来说说诊断日志。 诊断日志, 典型的有: 请求入口和出口 外部服务调用和返回 资源消耗操作: 如读写文件等 容错行为: 如云硬盘的副本修复操作
如何阅读 Spring 源码?

如何阅读 Spring 源码?

D瓜哥
昨晚原计划给几个朋友简单介绍一下阅读 Spring 源码的方法。结果,大家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参加。后来,就取消分享了。干脆写一篇文章出来,感兴趣欢迎自取。 代码准备 Spring Framework 是开源的,代码托管在 GitHub 上: Spring Framework。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它的源代码。所以,如果想阅读 Spring 的源代码,当然是直接把代码克隆到本地,然后直接在 IDE(推荐 IDEA)中进行调试了。另外,还需要存放自己写一些测试和文档。所以,最好把代码 fork 到自己的账户下,从 master 上切出一个新分支并 push 到自己的 Repo 中,这样自己就可以随意更新了。具体步骤如下: 克隆代码 # 直接克隆原始仓库为 origin git clone git@github.com:spring-projects/spring-framework.git fork 代码,D瓜哥直接 fork 到自己账户下了: diguage/spring-framework。 添加原创仓库地址: # 添加自己仓库为 diguage # 这样就能在所有项目中保持命名的一致性,方便标识 git remote add diguage git@github.com:diguage/spring-framework.git 创建新分支 # 创建新分支 git switch -c analysis # 将新分支 push 到自己的 Repo 中 git push diguage analysis 这样,在这个新分支上,就可以随意折腾了。 下载依赖 # Mac or Linux .
HikariCP 源码分析 --  FastList

HikariCP 源码分析 -- FastList

D瓜哥
在前面的文章 HikariCP 源码分析 — ConcurrentBag 中,D瓜哥分析了一下 HikariCP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 ConcurrentBag。 今天,继续再介绍 HikariCP 中另一个很关键的数据结构: FastList。 FastList 本身的实现非常简单,要理解它的奥秘,就需要结合 Java 原生集合类的 ArrayList 来比较性地看。 构造函数 先来对比一下两者的构造函数。先来看看 FastList: FastList public final class FastList<T> implements List<T>, RandomAcces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4598088075242913858L; private final Class<?> clazz; private T[] elementData; private int size; /** * Construct a FastList with a default size of 32. * @param clazz the Class stored in the collection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FastList(Class<?
分布式锁之 Apache Curator InterProcessReadWriteLock

分布式锁之 Apache Curator InterProcessReadWriteLock

在上一篇文章 分布式锁之 Apache Curator InterProcessMutex 中介绍了基于 ZooKeeper 实现的互斥锁。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读写锁。这篇文章就来简要介绍一下 InterProcessReadWriteLock 的实现原理。 老规矩,先看看类的注释: /** * <p> * A re-entrant read/write mutex that works across JVMs. Uses Zookeeper to hold the lock. All processes * in all JVMs that use the same lock path will achieve an inter-process critical section. Further, this mutex is * "fair" - each user will get the mutex in the order requested (from ZK's point of view). * </p> * * <p> * A read write lock maintains a pair of associated locks, one for read-only operations and one * for writing.
分布式锁之 Apache Curator InterProcessMutex

分布式锁之 Apache Curator InterProcessMutex

对分布式锁耳熟能详。不过,一直关注的是基于 Redis 实现的分布式锁。知道 ZooKeeper 也可以实现分布式锁。但是,原来的想法是把 Redis 那个思路切换到 ZooKeeper 上来实现就好。今天了解到 Apache Curator 内置了分布式锁的实现: InterProcessMutex。查看了一下源码实现,发现跟基于 Redis 实现的源码相比,在思路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特别作文记录一下。 先来看一下,整体流程: 结合流程图和源码,加锁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判断本地是否有锁数据,如果有则对锁定次数自增一下,然后返回 true; 如果没有锁数据,则尝试获取锁: 在指定路径下创建临时顺序节点 获取指定路径下,所有节点,检查自身是否是序号最小的节点: 如果自身序号最小,则获得锁;否则 如果自身不是序号最小的节点,则通过 while 自旋 + wait(times) 不断尝试获取锁,直到成功。 获得锁后,把锁信息缓存在本地 ConcurrentMap<Thread, LockData> threadData 变量中,方便计算重入。 在 ZooKeeper 中的结构大致如下: 下面我们逐个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先来看一下 InterProcessMutex 的注释: /** * A re-entrant mutex that works across JVMs. Uses Zookeeper to hold the lock. All processes in all JVMs that * use the same lock path will achieve an inter-process critical section.
深入剖析 Spring 核心数据结构:BeanFactory

深入剖析 Spring 核心数据结构:BeanFactory

D瓜哥
在 深入剖析 Spring 核心数据结构:BeanDefinition 中,介绍了 BeanDefinition。网上很多文章介绍 BeanDefinition 的 API,D瓜哥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从内部属性来分析一下。下面我们开始。 继承体系 Spring 非常好地遵循了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面向接口编程。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取出成接口的机会。虽然感觉似乎增加了类的继承关系,增加了一点的复杂度。但是,却带来了非常好的可扩展性。而 BeanFactory 的继承体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继承体系: Figure 1. BeanFactory 继承体系 AliasRegistry:别名注册器。Spring 中,别名注册相关的功能就是从这里实现的。 SimpleAliasRegistry:别名注册器的一个简单实现,从内部属性可以看出,它是把别名映射信息存到一个 Map 中了。 DefaultSingletonBeanRegistry:默认的单例 Bean 注册器,从内部属性来说,也是基于 Map 实现的。 FactoryBeanRegistrySupport: FactoryBean 注册器。 SingletonBeanRegistry:单例 Bean 注册器。 BeanDefinitionRegistry: BeanDefinition 注册器。 BeanFactory:容器的基类。 ListableBeanFactory:在基本容器基础上,增加了遍历相关功能。 HierarchicalBeanFactory:在基本容器基础上,增加了父子上下级容器关联。 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在基本容器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注入功能。 ConfigurableBeanFactory:对容器增加可配置性,比如父级容器、ClassLoader、TypeConverter 等。 ConfigurableListableBeanFactory:可配置可遍历容器。 AbstractBeanFactory:容器的抽象实现类,实现了容器的基础功能。 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带自动装配功能的抽象容器类。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这是 Spring 内部使用的默认容器实现。也是 Spring 中最重要的一个类。 核心属性 Registry Map<String, String> alias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16):别名到 Bean 名称的映射。 Map<String, Object> singletonObjects = new ConcurrentHashMap<>(256):Bean 名称到单例 Bean 的映射。可以理解成,这就是所谓的容器。
深入剖析 Spring 核心数据结构:BeanDefinition

深入剖析 Spring 核心数据结构:BeanDefinition

D瓜哥
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说:“我从心底认为,优秀的程序员与平庸的程序员之间的区别,是在于认为自己的代码重要还是数据结构更加重要。平庸的程序员眼里只有代码,优秀的程序员则关注数据结构及之前的关系。” 也许很多人觉得 Spring 神秘莫测,但是如果了解了它的核心数据结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Spring 中两个数据结构最核心:① BeanDefinition,用于表示 Bean 的定义;② BeanFactory,用于表示整个 IoC 容器。 在前面文章 Spring Bean 生命周期概述中,介绍了 Spring Bean 的生命周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Spring 在内部是如何表示一个 Bean 的?本篇文章,就来聊一聊 BeanDefinition 问题 使用 Spring 时,尤其是使用 XML 配置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这样的问题: Bean 怎么表示? Bean 的依赖怎么表示? init-method 方法怎么存储? Bean 的一些属性,比如 lazy-init 等,怎么表示? Bean 构造函数的参数怎么存储? …​ Java 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怎么表示一个类?Java 通过反射 API 来解决这个问题: Class Method Field Constructor Annotation 但是,为什么 Spring 还要自己定义一套呢?主要原因是 Java 反射 API 不满足 Spring 的需求,比如,它没办法表示哪些类是 SCOPE_SINGLETON,哪些类是 SCOPE_PROTOTYPE。 另外,Spring 的 Bean 抽象也并不是完全自定义的,它是基于 Java 反射 API 又增加了自定义功能,其核心 API 就是 BeanDefinition。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它的继承体系以及内部核心属性。
HikariCP 源码分析 --  ConcurrentBag

HikariCP 源码分析 -- ConcurrentBag

D瓜哥
以前无意间搜资料了解到 HikariCP,一下子就被它的简洁代码和卓越性能吸引住了。以前也有翻过它的代码,但是不是很系统,最近再次翻阅,正好做些笔记,方便以后学习。 D瓜哥最近在学习 Java 并发知识。那就从 HikariCP 自定义的并发集合 ConcurrentBag 开始学习。 在 HikariCP 的 Wiki 中,有 Down the Rabbit Hole · ConcurrentBag 的章节来专门介绍 ConcurrentBag: ConcurrentBag 的灵感借鉴自 C# .NET 的 ConcurrentBag 类。但是实现却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 ConcurrentBag 有如下特性: A lock-free design ThreadLocal caching Queue-stealing Direct hand-off optimizations 下面,通过代码来对此做个说明。 在 ConcurrentBag 类的定义中,声明了集合元素必须是 IConcurrentBagEntry 的子类。先来看看这个接口的定义: public interface IConcurrentBagEntry { int STATE_NOT_IN_USE = 0; int STATE_IN_USE = 1; int STATE_REMOVED = -1; int STATE_RESERVED = -2; boolean compareAndSet(int expectState, int newState); void setState(int newState); int getState(); } 接下来,看一下成员变量: